好油 vs 壞油:選擇對的才能健康常在!
很多人一聽到「油」,就馬上跟肥胖、黏膩、疾病聯想在一起,會這麼聯想並沒有不對,然而油脂卻又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素,所以完全避開油脂的話也有可能導致身體的各種疾病,所以比起補充吃油脂之外,更重要的是「補充健康的油」以及「正確的補充方式」!
今天的詠統健康專欄就來跟大家分享「油」~
為什麼要補充油脂?
小時候在健康教育課時我們應該都有學過簡單的熱量概念,像是1公克的油9大卡、1公克的糖4大卡這件事情吧,當時班上很多人都會說,為了不要變胖,所以要少吃油,卻忽略油雖然熱量比起來高,但是他對身體的重要性卻也不可少。
油脂對身體有什麼好處呢?
一、增加飽足感:
油脂屬於高能量密度的營養素,也就是說,人體攝取油脂後除了有更多的能量可以消耗之外,在食慾上也可以增強飽足感、延緩飢餓。前陣子很流行的防彈咖啡,也是因為在咖啡裡有添加油脂的關係所以喝了之後能產生強烈的飽足感。
二、組成細胞膜的材料:
當我們攝取油脂後,油脂會轉化為脂肪酸,而脂肪酸正好是構成細胞膜的主要材料,再者細胞又是人體組成的最小單位,所以大家應該會發現有些人飲食上避油不吃,這些人的不管是、氣色、身體狀況,都會顯得較乾枯沒活力。
三、參與荷爾蒙的合成:
荷爾蒙影響了人體從大到小的各種機制與運作,荷爾蒙的前身是膽固醇,而膽固醇的前身則是油脂。因此刻意不吃油脂都很有可能擾亂身體的運作
四、維護細胞健康:
營養素有兩大類,水溶性以及脂溶性(如維他命A、D、E和K等等),這些營養素對身體非常重要。脂溶性的營養素只溶於脂肪中,必須靠食物中的脂肪才能被消化和吸收。
五、維持身體功能
身體很多器官都需要靠脂肪的保護,例如,適當的脂肪可以保護心臟和腎臟,飲食中的油脂可以幫助腸道潤滑、減少便祕的發生。
每天的份量
行政院衛生署指出,油脂的每日攝取量上限建議為:
● 男生:每日上限70公克,其中飽和脂肪上為限23公克);
● 女生:每日上限55公克,其中飽和脂肪上為限18公克)。
但是又因為每個人的年紀以及日常活動量影響會有些許不同,但是以正常台灣成年人判斷每天攝取的油脂,我們可以粗估為30-40公克。
好油、壞油怎麼分
好油:
- 單不飽和脂肪酸:像是橄欖油、芥花油等,料理上較穩定、適合高溫烹調,對於膽固醇有幫助。
- 多不飽和脂肪酸:包括omega-3和omega-6,像是魚油、亞麻籽油等。有助於降低膽固醇、調節血糖、減輕關節疼痛。
壞油:
- 飽和脂肪:以動物性脂肪為主,像牛油、豬油等。儘管飽和牛油、豬油等動物性脂肪有煙點高、耐高溫的優點,然而過量攝入飽和脂肪酸也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和高膽固醇等健康問題的風險。
- 反式脂肪:這些脂肪酸通常存在於加工食品中,如炸薯條、快餐食品等。反式脂肪酸不僅會增加膽固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會對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和代謝等造成負面影響。
如何挑選好油
1. 從日常烹煮習慣來挑選,每種油都有它適合的油溫,以及營養素最豐富的溫度,所以我們可以依照平時的烹調習慣選用適合的油,並且維持飲食的多樣性,不要總是吃煎炸的食物,偶爾可以吃點涼拌、冷盤等...煎炸:苦茶油、橄欖油 炒:橄欖油、南瓜籽油、花生油 涼拌:葡萄油、亞麻仁油
2. 依照油脂成分來選,依據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油脂攝取的最佳比例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1:1.5:0.8」,其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又可細分成Omega-3和Omega-6,理想比例1:1。
3. 根據調查國人的飲食習慣影響,碳水、外食居多,因此油脂的選擇上是相較缺乏Omega-3的,幸好我們可以透過補充魚油或是亞麻仁油的方式來增加飲食中的OMEGA-3的比例。
最後詠統想提醒大家,假設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可別以為只靠吃對油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還是得遵照醫生的指示。以及在烹調時不要”一油走天下”,家裡可以多備幾種油,因應不同的烹調方式去添加!
選對「油」,讓「好油」成為我們健康的『好朋油』